大柴旦突出“四重点” 全力构建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利用新格局
近年来,大柴旦围绕“典型工矿区”实际,以矿产资源绿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巩固国家级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成果为着力点,切实统筹好资源保护与发展,全力兼顾好资源禀赋优越性和资源开发持续性,全力构建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利用新格局。先后获得中国黄金十强县(市)、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行委、国家级卫生县城、国家级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等荣誉称号,成为青海省唯一的“能矿资源型城镇”、青海省唯一获得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称号的地区。
突出顶层设计,提升矿政管理服务效能。以《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为引领,明确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发展定位,指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调控方向,确定矿产资源节约集约的目标及方法,以资源合理利用、科技创新、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矿地和谐为目标,以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生产工艺环保化、矿山环境生态化为导向,全力打造“规划引领、绿色开发、生态修复、规划考核”的矿业发展新模式。
突出产业布局,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体系。大力调整矿业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矿业经济效益,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现代经济体系,保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重点稳定盐湖化工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大力提升资源精深加工和循环利用水平,强化以盐湖为核心的主要资源循环利用,以煤炭、有色金属等产业配套,延伸和拓展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形成新材料、新能源、特色生物等绿色低碳循环型产业集群。加快绿色低碳循环技术创新,建立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推动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升级,提升资源产出效率,实现矿业开发全过程的资源循环型经济。
突出生态保护,加大矿山环境修复力度。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结合矿区特点和条件,聚焦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矿山建设,采取科学且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态修复措施,积极组织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祁连山南麓问题图斑整治等生态修复工作,通过采取申请专项、地方配套、企业自筹等方式,整合各类资金0.7亿元,修复面积400余公顷,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率58%。目前,大柴旦成功创建绿色矿山18家,占全区矿山总数的66%,其中4家列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同时,紧抓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机遇,鼓励引导矿山企业开展数字化、绿色化矿山建设,在实现矿山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上,衍生发展绿色产业。青海中天硼锂矿业大柴旦湖硼矿通过“绿色矿山+旅游”模式,成功打造大柴旦翡翠湖景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热门景点。
突出科技支撑,提高矿产资源“三率”水平。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工艺创新投入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新工艺技术应用,逐步推动全区矿山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指标分别提高3.72%、5.9%、7.92%。锡铁山铅锌矿以充填法采矿方式,损失率、贫化率由13%、13.4%降低至10%以内。大华化工大柴旦盐湖硼矿与科研单位合作,开展“盐湖卤水蒸发试验”“高效蒸发盐田卤水蒸发试验”“兑卤盐田及尾矿综合利用试验”“多工艺联合提高钾资源收率试验及工业化研究”“硼锂溴综合利用试验”等科研项目,矿区液体钾矿、(固)液体锂矿、(固)液体硼矿开采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得到大幅提高。
原文链接:http://fgw.qinghai.gov.cn/xwzx/xtdt/202307/t20230712_8482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黄强为省直部门党员干部讲授主题教育专题党课 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来检验主题教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