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 发展改革法治网!!

当前位置:当前所在:首页 > 发改法治

省十三次党代会以来黄南经济社会 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时间:2022-04-23 作者:佚名 来源:青海省发改委 

  省十三次党代会以来,黄南州持之以恒落实省委“五四战略”,积极探索“一优两高”黄南路径,实现了跨越进步、追赶发展,“三区建设”显现出巨大引领力和带动力,经济社会“稳”的基础牢固,“进”的势头明显,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展现了“黄南速度”、体现了“黄南担当”。

  一、经济结构持续得到优化。一是生态有机农牧业建设扎实推进。全州有机认证天然草场面积2109.5万亩、牲畜180.66万头只,成为全省首个天然草场牲畜有机认证全覆盖地区。在全省率先启动厅州共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州,与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建立国家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州共建机制,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牦牛藏羊原产地质量追溯、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牧业保险四个全覆盖,培育“雪多牦牛”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个,有机认证产品数量达43个,绿色农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加快推进万头牦牛、万头生猪规模养殖项目,“四个万亩”特色种植基地初具规模,高原冷水鱼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现代农牧业实现提质增效。二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完成旅游投资58.6亿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加强,建成乡镇综合文化33个站、农牧家书屋261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55个,实现乡镇和行政村、寺院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健身器材全覆盖。培育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省级文旅产业示范基地10家、省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8家。举办热贡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动和专题旅游宣传推介活动,“西域圣境、神韵黄南”品牌有力打响,文旅热度持续攀升,“热贡唐卡”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黄南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同仁市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4.17万人,旅游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分别达737.94万人25.87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双增长。三是新业态新动能不断涌现。建成工业园区4个,占地面积5.56平方公里,产业园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泽库县国家现代农业(牦牛)产业园通过国家评估认定,组建牦牛产业联盟,成功举办有机牦牛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生态水、中藏医药、特色手工业、电子商务、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一二三次产业互动发展,综合实力实现重大跨越,圆满完成“两个翻一番”目标,成为全省发展速度最快、综合实力提升最明显地区。

  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效。一是生态建设有序推进。完成国土绿化面积215万亩、重点草原建设4623.37万亩、封山育林58.8万亩,重点公益林管护面积189.1万亩,全州245万亩公益林参加森林综合保险。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天保二期、三北防护林等重大生态工程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工作统筹实施。扎实推进国家自然公园试点工作,七大国家级公园建设稳步推进,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麦秀林场入选国家级生态教育基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颁布实施《黄南州草原保护条例》,在全省率先推行“林草长制”。二是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成效显著,全州修建污水处理厂8座,建成乡镇垃圾填埋场17座,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8%和95%。河湖长制全面落实,严格实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河道生态基流持续恢复,黄河出境断面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Ⅱ类水质标准。实施集中供热清洁能源改造工程,扎实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完成违建大棚房、别墅清查整治,建成矿山信息化远程监管平台,PM10、PM2.5均在省控目标以内,全州空气优良天数达92%以上。三是人居环境持续优化。大力实施村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五化工程”,加强乡村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整治,凸显乡村韵味,彰显乡村价值,投入国家环保专项资金1.71亿元实施286个村社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受益群众25.87万人,实现区域内全覆盖。累计成功申报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1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乡镇5个,吾屯下庄、德吉、德洪、东果、叶金木五个村荣获“国家森林乡村”称号,河南县荣获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黄南州荣获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三、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提升。一是交通建设纵深推进。累计投资76亿元完成交通项目513项,公路总里程达5834公里,33个乡镇实现“通油路、通快递、通客车”目标,初步构建了“安全、便捷、绿色、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G0611牙什尕至同仁高速公路、同赛高速同仁南至西卜沙段等项目全面建成,黄南机场、西成铁路黄南段、尖扎至贵德高速、省道206街子至隆务段公路改造、南宗沟码头等项目加速推进。二是水利建设持续加强。新建扎毛水库水电站1座,增容扩机小水电6座,全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236万千瓦。建设完成黄河干流防洪工程、李家峡南干渠灌溉工程、泽曲河、隆务河河道治理工程等一大批重点工程,浪加水库、扎毛水库灌溉工程、隆务河水生态治理工程、河南县北山排洪工程等项目稳步实施。投资29亿元完成水利项目260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0.32平方千米,治理中小河流长度105.12千米,水利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三是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实施全省第四、第五、第六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补偿项目419个站点,占全省建设总量近三分之一,其中359个通讯基站投入运行。三江源生态大数据中心建成投用,启动实施5G基站建设,教育、卫健、交通等行业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全州第一座330kv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光伏电站新增装机11.6万千瓦。投资4.94亿元实施国家农网升级改造项目,延伸解决了2.6万余人用电问题。

  四、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一是融入国家和省委战略取得进展。同仁实现撤县设市,列入部省共建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试点地区,同仁市、尖扎县纳入国家兰西城市群规划、青海泛共和盆地城镇区建设,与青甘川滇交界地区区域在生态环保、文化旅游、人文交流、教育民生和警务等诸多方向开展交流协作,实现从研究地方发展到融入国家战略的转变。黄南机场、通用机场等重大工程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交通、信息、产业等互联互通水平极大提高,与周边联动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二是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同仁市、尖扎县城北新区建设全面提速,一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陆续建成。同仁唐卡艺术小镇、坎布拉运动休闲小镇两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康杨镇、多哇镇、宁木特镇连续荣获“全省美丽城镇建设优秀奖”。全州城镇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达61.56亿元,城镇规划面积51.0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18.88平方公里。三是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成功打造高原美丽乡村108个,实施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项目30个,成功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州,扎毛村、跃进村等6个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等一批重点项目扎实推进,泽库县被确定为全省农牧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县,农牧民危旧房改造、居住条件改善工程惠及8.2万人。

  五、群众生活得到有效改善。一是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全州城镇新增就业1700余人,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87%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实现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2万余人次,发放小额创业担保贷款1.46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省级统筹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养老、低保等民生保障标准得到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扩面任务全面完成。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农牧民住房安全保障基本覆盖。州市县“三馆”和州传媒中心相继兴建,州体育场等一批文化体育场所建成使用,实现州县两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二是教育科技协调发展。投资17.3亿元实施教育项目488个,新建学校76所,改扩建208所。州民族高级中学新校区建成投入使用,15年教育资助政策全面落实,下达各类教育资助资金14.2亿元,受益学生24万余人次。一市三县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通过国家验收,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控辍保学、教育扶贫、特殊教育走在全省前列。建设4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黄南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申报成功。三是卫生健康事业更加夯实。“健康黄南2030”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全州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供应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优化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初步建立,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升,药品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加强,医疗卫生综合监管效能显著增强。投资3.39亿元新(改、扩)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项目300余个,中藏医药事业发展政策进一步完善,中藏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六、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一是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1+8+10”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全方位构建,累计投入各类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8.8亿元,实施一批产业扶贫项目和制约贫困村发展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15年教育资助政策惠及所有贫困家庭,实施“雨露计划”、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培训5万余人次,开展消费扶贫系列活动,实现协议采购签约及销售收入3亿余元,262个村在村集体经济全面“破零”基础上继续壮大提升。全面做好政策规划、产业融合、防贫止贫、基础建设、工作机制的衔接工作,全力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落实乡村振兴补助资金6.43亿元实施产业发展、稳岗就业、技能培训等项目建设,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资金保障。二是深化改革实现新进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加快推进,减税降费政策全面落实,全州市场主体突破2万户。农牧区改革有效深化,以村民股份合作为核心的“拉格日”模式成为全省典型并得到农业农村部推广,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通过农业农村部验收,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省级验收。尖扎县“互联网+区块链+精准扶贫资金代理记账”模式成为全省样板,供销社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建成供销社19个、村级综合服务中心26家、服务网点106个。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签订项目132个,到位资金75亿元,招商引资工作成果显著。三是社会治理呈现新气象。乡镇“九有”工程实现全覆盖,“三基”建设显著加强,“强基固本”取得明显成效,一市三县全部进入农村基层组织示范市(县)行列,新时代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完成《黄南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等修订、立法工作,“信用黄南”稳步推进,法治黄南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平安黄南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一核三治”社会治理模式被评为青海省第二届改革创新奖。


原文链接:http://fgw.qinghai.gov.cn/xwzx/xtdt/202204/t20220411_8104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孔令栋调研中央两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推进情况 迅速行动 立行立改 以实实在在的整改成效交出合格答卷


下一篇:王晓晖赴凉山州调研并主持召开工作座谈会强调 持续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努力让脱贫成果更巩固乡村发展更美好群众生活更幸福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