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如何实现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锦囊系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即为“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更明确地说,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发展理念。当前,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人口、资本等要素持续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之下,仍旧缺乏“有没有”的中小城市开始不复淡定,它们或急功近利地盲从,或不自信地妥协。那么,这些城市在高质量发展中到底需要怎么做?本系列将探索中小城市如何以更加负责的态度审视其面临的挑战与瓶颈,以更加多元且理智的视角破解其高质量发展之道。
城市如何实现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锦囊系列【之四】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综合交通院空间所王佳琪 雷海丽 安诣彬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为15年内文化领域政策法规的制定以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各领域的实践等提供了基本遵循。在迈向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中,城市的文化资源应如何释放其价值潜力,实现更快的发展呢?
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的崛起除了表现在经济上的迅速崛起,也表现在地方文化的再生和地方精神的重新获取。当前,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据《2019年全国文化消费数据报告》显示,2019年文化消费市场活跃,规模不断扩大,居民在增长见识、修身养性层面的精神诉求日益突显。随着人们教育、知识和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前门可罗雀的博物馆、科技馆、艺术画廊等文化场所开始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特别是在周末、节假日时段总是人潮鼎沸。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逐年递增,由2005年的2.27%逐步攀升到2019年的4.50%,成为部分地区的支柱产业。这表明,无论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均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这种形势下,城市如何让文化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益,通过文化来促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文化角度出发,通过对国家文化政策梳理和相关案例分析,提出城市在文化建设方面可以参考的几条路径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形成一条文化主线
当今消费者对辨识度高、有自身特色的地区和城市越来越感兴趣。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自身所蕴含的文化资源众多,因此,若想要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首要任务便是系统梳理和辨别城市文化资源,从中提炼出具有唯一性的特色资源,形成一条文化精神主线,才能让游客形成记忆点,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一个根深蒂固的核心价值观。
以西安市为例,西安市是十三朝古都,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包括秦汉文化、唐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等等,但是最终抓住“唐文化”这个最具优势、最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始进行活化利用。从文化角度出发,西安主要通过点状景区开发、街道风貌改造、举办大型文化活动三种方法形成全市的“唐文化”氛围。第一步是大家熟悉的“曲江模式”,重点推动一系列大型文旅与房地产项目落地,包括从最开始的大雁塔北广场音乐喷泉开发,到曲江新区房地产建设不更改唐代道路格局,再到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的建设,着力塑造该片区唐朝建筑风格与文化氛围,将唐文化融入人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和休闲中。紧接着,通过城市更新进一步营造城市内部的唐文化氛围,如大明宫遗址开发、小雁塔历史片区综合改造等,打造唐文化风貌展示区,重点保留唐代文化遗址、文物古迹和街巷的景观风貌。除此之外,通过举办多样“唐文化”活动,例如2019年推出“西安年 最中国”中的《再回大唐》主题演出、盛世大唐及民俗荟萃主题巡游等活动来形成整个城市的唐文化的影响力与内生动力。近年来,西安的文化发展始终聚焦“唐文化”这一特色,从而逐步成为了全国乃至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唐文化”之都。
同样道理,对于宁波象山来说,城市本身海洋文化丰富,有海防文化、海商文化、海上丝路文化、海洋民俗文化、影视文化等,但是经过梳理后,筛选出全国唯一渔港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唯一一个以海洋渔文化为保护内容的国家级生态保护区这两个全国唯一的突出优势,再加上渔业资源极具竞争力,从而锁定“渔”文化发展定位。因此,象山在文化、经贸、旅游三大领域,活化利用象山“渔”文化,通过文化项目建设、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利用和举办大型文化类活动三个方向共同发力,打造出了浙江省唯一的渔文化特色小城。
表1 城市文化塑造主要方法

上一篇:城乡改革发展动态第20期:推动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高质量发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