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背景下,面对中小城市的增速狂想,规划师该怎么办?
【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锦囊系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即为“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更明确地说,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发展理念。当前,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人口、资本等要素持续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之下,仍旧缺乏“有没有”的中小城市开始不复淡定,它们或急功近利地盲从,或不自信地妥协。那么,这些城市在高质量发展中到底需要怎么做?本系列将探索中小城市如何以更加负责的态度审视其面临的挑战与瓶颈,以更加多元且理智的视角破解其高质量发展之道。
高质量背景下,面对中小城市的增速狂想,规划师该怎么办?
——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锦囊系列【之二】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综合交通院空间所 黄哲霏、李凌岚、安诣彬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里面提到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背景要求城市发展淡化速度情结、适当下调经济增长目标,追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但对于很多体量不大、仍处在高速增长惯性下的中小城市而言,通过设定理想化发展目标,以提高增速来实现高质量发展依然是他们的唯一招式。面对政府的增速狂想,以及期望通过规划之手来实现理想目标,作为规划师,我们应该如何回应他们的诉求呢?
有这样一个北方县级市M,常住人口42万人,GDP为300亿元,建成区面积为60平方公里。省级政府对其寄予厚望,下达了5年内人口增加至100万人,GDP达到1000亿元的目标,建成区面积扩至100平方公里。城市M的执政者希望规划师给出实现该目标的路径和方法,并通过测算给出每年的增量计划。我们没有依据过往经验直接否定该目标,而是通过研究寻找可以为甲方所用的路径。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们先寻找可以借鉴的案例,看有没有能复制的路径。通过与M市目标进行比对,发现2019年百强县市名单里排名在10-30名的县市GDP与M市目标值接近。然后分析他们的成长路径,发现这些城市GDP从300亿元增长到1000亿元平均用时11年左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城市的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城市用地规模也没有成比例增加。能够像城市M所期望的,在短时间内实现如此快速的经济增长、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张,可以说史无前例。
图一:部分百强县近年的GDP增长变化(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图二:部分百强县近10年的人口增长变化(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二、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虽然没有找到可以直接借鉴的案例,但是鉴于M市从一个资源依赖型的城市转型升级成医药制造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过往的发展路径具有大跨越性,我们改变策略,剖析M市过去发展路径,看M市能否遵循原有路径来实现目标。我们从经济增长模型的角度来分析M市以往的发展是什么要素在起作用,来判别其以往经济增长模式。我们使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索罗余值法来计算,其中涉及的要素投入是资本、劳动力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经过测算,发现M市近10年的经济增长贡献值最大的是资本(48%),其次是全要素生产率(28%),最后是劳动力(24%)。
表一:2008年-2017年各要素的贡献值
上一篇:沈迟、秦静:完善县乡消费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