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建党百年新成就】来自白洋淀脱贫的答卷——抚今追昔,鉴往知来
这便是刘庄。
有诗云:“石臼茫茫接远天,渔人唱晚兴悠然。归来倚棹泊何处,只在晴沙白石边。”
站在环白洋淀大堤,堤坡直逼着浩荡碧波,岸边的短棹扁舟,便是浩大与渺小的比照,一墩墩芦苇,让视觉远近变化,但一推一拉之间,这淀就有了气势,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因此也就有了追溯的价值。
1988年的冬天,我去白洋淀采风,站在大堤上,眼前的白洋淀,没有烟波浩淼,势连天际的淀水,湿地也不见了。这一刻,我觉得恍惚起来,寒风瑟瑟,草木枯黄,龟裂淀底,沙粱像一道道鱼脊,横亘在寂寥湛蓝的天空下,阵风吹过,沙子悉悉索索的,滚动像一群老鼠在奔跑,我蹲下身体,抓起一把冰冷的沙土,沙子顺着指缝流下去,沙土在地面形成拳头大小的沙包。我的心情自然复杂。
白洋淀的地形地貌是由海而湖,由湖而陆的反复演变而形成的,现在的水区是古白洋淀仅存的一部分。20世纪50年代,白洋淀总面积561.6平方公里。因入淀河道狭窄,宣泄不畅,加之堤防不固,每到汛期,一片汪洋。为根治洪涝灾害,国家采取塞源节流策略,在各入淀河流上游修建水库。虽然减轻了下游洪涝,但由于上游水库拦蓄,入淀水量逐年减少。70年代初期,白洋淀治理方针调整,简单地提出了“向淀底要粮”的口号。随后,工农业粗放发展,用水浪费,导致地下水严重超采,最后白洋淀干枯见了底,虽然白洋淀历经一次补水过程,但以往的诸多问题,并没解决,白洋淀依旧是干枯见底。根据历史记载,1517年至1948年白洋淀发生过四、五次干淀,1983年到1987年彻底干淀。干淀后的白洋淀,芦苇枯萎、余下灭绝,淀泊湿地的脆弱性就在这里,一步之差就会全盘改易,而把鱼耕文明逼到用镢头,一下一下啃着贫瘠的地皮。
1988年在国务院的主持下,调上游来水,以及当时连续几天的大雨,同时注入,白洋淀又获得重生。从1996年到2016年,白洋淀先后实施23次应急调水,从上游水库提闸防水,有效改善了白洋淀生态环境,恢复了“汪洋浩淼,势连天际”的美景。(第27党支部 付谦 宣教处提供)
上一篇:【我看建党百年新成就】来自白洋淀脱贫的答卷——黄河之水濮阳来